World Coin Clear
World Coin Clear
金融服務/教育網站

Morningstar 的評級系統是準確的排名工具嗎?

雖然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評級機構晨星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ORN)因其投資研究而備受推崇,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其評級始終是最準確的。
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是專家,因此他們依靠第三方評級來比較和對比他們退休投資組合的可能投資,晨星就是這樣。

甚至金融業監管局(FINRA) 的共同基金分析器也依賴晨星。
但該系統並非萬無一失,投資者可能會被簡單、直觀的五星級晨星評級系統所吸引。

評級公司是基金中名副其實的王者。Strategic Insight 的研究表明,在 1998 年至 2010 年期間,Morningstar 給予四星級和五星級評級的基金每年都有淨正投資流量。
相反,Morningstar 評級為一般或差的基金,評級為 1 至 3 星的基金顯示每年同期淨負投資流量。
這清楚地表明,除非晨星喜歡它們,否則基金會虧損。

然而,淨共同基金流量與基金業績 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很有可能,甚至司空見慣的是,一隻基金在幾年內表現良好,獲得大量投資者資金流入,然後卻達不到預期。
就連晨星也警告投資者不要過分依賴公司的星級評級,這些評級是基於過去相對於類似基金的表現。

這些警告得到了很好的注意。事實證明,大多數在 2004 年獲得高評級的基金在 2014 年的得分並沒有那麼高。
許多共同基金投資者的投資期限遠超 10 年,因此持久力很重要。
更有趣的是,與其風格
基準相比,評級最低的基金可能產生最大的超額回報。

關鍵要點

  • Morningstar 是一家備受推崇的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評級機構。
  • 該機構的研究被金融領域的許多知名人士使用,包括金融業監管局。
  • Vanguard 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晨星的評級並不是根據基準衡量時預測業績的好方法。
  • 晨星本身承認其評級系統是對基金過去業績的量化衡量,並非旨在準確預測未來業績。

系統如何運作

從概念上講,晨星法有很多漏洞。
如果你把它全部歸結起來,
晨星系統完全依賴於過去的平均回報率。
這意味著該系統無法解釋異常值,例如當基金經理有一個異常好或壞的年份來捏造他們的歷史平均表現時。
更糟糕的是,明星系統無法告訴你該基金的領導層是否始終如一,或者新經理是否每兩年上任一次。


晨星在同行調整的基礎上為每隻共同基金或 ETF 分配一到五星級的排名。
每一個指標都是相對的和風險調整的。
同行調整是通過將具有類似資產的基金歸為一組並比較它們的表現來實現的。
通過“風險調整”,這意味著所有業績都是根據經理為產生基金回報而承擔的風險水平來衡量的。

某一類別中排名前 10% 的基金被授予五顆星。
接下來的 22.5% 獲得四顆星,中間的 35% 獲得三顆星,接下來的 22.5% 獲得兩顆星,最後 10% 獲得一顆星。
每個共同基金都希望獲得併吹噓更高的評級,而晨星公司通常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來獲得其評分的廣告權。

自然地,投資者更願意將資金投資於五星級基金,而不是一星級或二星級基金。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許多人在做出投資決策時非常依賴晨星的評估。
這種方法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當該基金因過去的表現獲得五星級評級時,再參與可能為時已晚。
實際上,晨星及其忠實的追隨者經常遲到。

數據說明了什麼?

2014 年,《華爾街日報》要求晨星提供一份從 2004 年開始的 10 年內五星級基金的綜合名單。
該出版物發現,37% 的基金失去了一顆星,31% 失去了兩顆星,14% 失去了三顆星, 3% 下降到一顆星。只有 14%,即 403 家公司中的 58 家,保留了他們的優質評級。
換句話說,投資者將資金投資於五星級共同基金,希望在未來取得五星級的業績,但事實證明,只有 14% 的基金值得這些希望。
如果投資者願意接受四星或五星級的表現,結果會更令人滿意,因為晨星 2004 年五星級基金中有 51% 在 2014 年獲得了四星或以上的評級。

考慮到 2007-2009 年的動盪, 《 華爾街日報》長達十年的業績報告 中可能存在一些由經濟衰退造成的扭曲。
然而,衰退往往每 10 年發生一次以上(自 1960 年代以來每十年發生 1.6 次),因此很少有十年沒有經濟衰退中斷共同基金的表現。

低成本基金提供商 Vanguard 在 2013 年進行了一項分析,以了解晨星評級基金在三年期間相對於風格基準的表現。
目標是確定與基準相比的
超額回報,並按星級對這些回報進行分組。

Vanguard 的研究得出了兩個重要的發現,第一個是“投資者有不到 50-50 的機會選擇一隻無論其在選擇時的評級如何都能跑贏大盤的基金。”
這不同於說五星級基金在每個類別中的表現往往優於一星級基金,後者通常是正確的。這意味著在根據基准進行衡量時,星級評分並不是預測績效的好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一星基金的超額收益最高。
Vanguard 發現,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和兩星級評級組的基金表現優於基準 37% 至 39%,但一星級基金產生了 46% 的超額回報。

費用比率有更好的記錄

Morningstar 經理研究主管 Russel Kinnel 在 2010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將星級評級的預測準確性與每隻基金的簡單費用比率進行了比較。
他設置了三種可能的績效衡量標準,他認為是成功率、總回報率和隨後的星級評級。結果不言自明。

正如 Kinnel 指出的那樣,“在每個時期的每個資產類別中,最便宜的五分之一產生的總回報率高於最昂貴的五分之一。” 
他補充說,對於每一個“經過測試的數據點,低成本基金都勝過高成本基金。” 
成功率和隨後的星級評級的趨勢沒有改變。

星級評級的表現不如費用率。
Kinnel 指出,“五星級共同基金在我們的三項指標上優於一星級基金,儘管也有例外。” 
他的數據表明,高星級基金在大約 84% 的情況下勝過低星級基金。

底線

晨星承認其評級系統是對基金過去業績的量化衡量,並非旨在準確預測未來業績。
相反,該公司建議投資者使用評級系統來評估基金與同行相比的業績記錄。
這可能是投資者在購買前可以用來分析資金的多步驟流程中的第一步。